探寻民族音乐的根与未来——我院师生携手深圳市松禾成关爱基金会深入多民族研学活动

5月下旬,受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项目组邀请,我院副院长金平教授联合学院发展办公室,组织并带领学生前往云南开展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此次行程通过实地走访和交流,了解了当地以纳西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在音乐、语言、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特点,并与当地音乐人、教师及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
围绕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问题,我院与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一直在交流、探讨:许多分布在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传统,如何在当代背景下得以延续,并被更多人认识和理解。从早期的田野采风到为民族音乐提供新的传播路径过程中,保护民族音乐既需要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也需要与当代的创作方式相结合,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本次研学活动中,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邀请我院师生前往云南实地访问多个少数民族社区,通过面对面交流与实地记录,了解当地民族音乐的现状,并为今后的创作、整理和推广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丽江纳西族人家的百年老屋中,学院师生与当地知名的纳西族音乐人金甲劲松老师和传承歌手金花老师进行了交流并了解他们在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播方面的工作经验。金甲劲松老师长期从事纳西音乐创作与实践,致力于将传统纳西古调与现代音乐形式的结合,探索传统音乐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可能。他的创作建立在长期田野采风和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兼顾文化内涵与现代表达;金花老师则现场演唱了她的代表作《Meeting by Moonlight》,该作品收录于她于2022年由美国史密森·民众之路唱片出版并向全球发行的专辑《中国西南纳西族歌曲》中。她以纳西语演唱,并采用传统唱腔展示纳西族古调的情感表达和文化特征。在交流中,两位老师共同指出,在推动民族音乐与当代融合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深入理解传统音乐本身的旋律、结构与语汇,尊重原有的表现形式,再结合当代作曲技术加以发展,而非简单套用现代手法。他们强调,民族音乐创作需要建立在对原生态音乐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

我院师生与纳西族音乐人金甲劲松老师和传承歌手金花老师
在东巴文化研究院,学院师生聆听东巴文化研究者陈四才老师讲解东巴文化中关于创世神话、祭祀仪式、图腾象征等方面的内容。陈老师还对东巴象形文字的基本结构以及与星宿相关的图腾符号进行介绍,使大家更直观地认识东巴文化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研究院中保存的一些东巴古籍、壁画和纸本图文记录了纳西族人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秩序的理解。陈老师表示,他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多年来坚持创作,平均每年都会创作多首与东巴文化相关的歌谣。
在白沙完小(完小:指开设完整一至六年级课程的小学),学院师生观摩了白沙完小合唱团和白沙细乐团的展演。合唱团的孩子们用歌声展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真挚动人;白沙细乐团的演出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白沙细乐起源于丽江纳西族的民间传统,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早在唐代文献《蛮书》中就有“俗好饮酒歌舞”的记载。白沙细乐作为一种集合器乐、声乐与舞蹈的古典套曲,是这一传统的重要体现。虽然白沙细乐团此次仅演奏了套曲中的一首乐曲,但演出依然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也让学院师生感受到纳西族先民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族群文化的认同和珍视。观看演出后,金平教授深受感动,他鼓励学生们继续认真学习本民族的音乐,珍惜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这些旋律能够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传唱。

金平教授与白沙完小细乐团学生们交流
白沙细乐团音乐老师赵国宝介绍,目前演奏的乐曲在旋律方面基本保留了传统古调的原貌,只在配器上加入了一些节奏性声部,以增强整体的表现力。乐曲展现了纳西古典音乐中特有的“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风格特点。细乐团使用的都是纳西族传统乐器,包括苏古笃琴、唐制四弦琴、三弦、古筝、胡琴、奚琴、芦管等。自1999年白沙完小设立白沙细乐班以来,已累计培养出近千名细乐学生,为白沙细乐的延续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纳西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保障。

我院师生与白沙完小细乐团合影
前往塔城乡的途中,学院师生拜访了被誉为“纳西歌王”的肖汝莲老师。已有九十多岁高龄的肖汝莲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对学院师生的到访展现了很大的热情,还为大家播放了她所演唱的纳西古调录音,包括《嫁女调》《栽秧调》等传统曲目。师生们被录音机中缓缓流出的熟悉旋律所深深打动,切实体会到纳西族传统音乐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深厚底蕴。此外,肖汝莲老师的儿子、纳西族勒巴舞传承人和文辉老师为学院师生展示了勒巴舞中的《猴子舞》和《青蛙舞》。这两段表演节奏清晰、动作有力,展现了纳西族舞蹈中音乐与身体动作的紧密配合,也使得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族舞蹈所传递的生命力和文化特色。

我院师生与肖汝莲老师、和文辉老师合影
在塔城乡,学院师生拜访了民族音乐老师李蕙雯。她的家族长期从事纳西古调的传承工作,外公李文先先生是纳西族勒巴古歌舞的第五代传承人,李蕙雯老师本人则是纳西民歌“栽秧调”的非遗传承人。李老师向大家一页页展示了三本多年来手写整理的纳西童谣歌谱,希望这些珍贵的资料能通过进一步整理和编曲得以更好保存和传播。与此同时,李老师还与金平教授讨论如何借助当代作曲家的专业能力,帮助这些童谣更好地呈现出来。
接下来,我院学生刘薏和陈曦带领当地孩子们一起体验了钢琴演奏,孩子们对钢琴表现出浓厚兴趣,简单的旋律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傈僳族聚居的黎明乡,学院师生拜访了当地音乐人蜂军老师和熊老师,向他们学习傈僳族的传统山歌和乐器。他们的山歌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旋律中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两位老师展示了傈僳族传统乐器的演奏,包括定制式芦笙(可以根据演奏者的需要增减音管)、口弦琴和四弦琴等。使用这些乐器演奏的古调节奏清晰,演奏者一边吹奏乐器,一边随着节拍起舞,形成围圈跳舞的形式。其中使用了傈僳族传统中常见的不规则七拍(3+4)节奏,展现了这一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律感。

我院师生在塔城乡
在黎明乡完小,学院师生聆听了飞越彩虹傈僳族童声合唱团演唱的《请到傈僳山寨来》等傈僳族传统歌曲。在蜂军老师等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从基础的合唱训练开始,逐步学习和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歌唱方式。到了高年级,黎明乡完小的学生还有机会学习芦笙和四弦琴等传统乐器。在大山深处,老师和学生们默默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傈僳族的音乐文化。
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基金会长期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持续开展相关工作。此次与betway在线登录师生共同深入多民族地区,是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推动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传播,把专业音乐教育的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实践结合起来,助力民族音乐更好地延续和发展。
我院副院长金平教授谈道,“云南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地区,这里积淀了丰富的民族音乐传统。此次组织学生到多民族地区开展研学活动,目的是希望通过实地了解,更深入地接触和认识这些音乐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云南一些民族音乐保留着非常原始的形态,这些朴素却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要真正理解和传播民族音乐,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或表演,而要建立更深入的理解机制。对作曲者来说,只有在了解音乐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和表达逻辑之后,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创作。音乐教育的目标也应该引导学生成为能够理解多样音乐语境的文化交流者。这次研学活动对学院在实践教学、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校地合作方面,都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与积累。”
betway在线登录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音乐艺术人才的责任。此次组织师生前往多民族地区开展音乐文化研学,是学院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教学方式和推动学术发展的具体实践。未来,学院也希望与社会各界保持合作,共同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多样化发展。通过教学、创作和传播等多种方式,让这些珍贵的民族音乐资源能够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被更好地理解、整理和呈现,并逐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我院师生与黎明乡完小学生合影
【学生活动感想】
刘薏 2024级博士生
这一路,我们被纳西文化的深远和傈僳歌舞的雀跃所打动,被像金甲劲松老师、和金花老师、陈思才老师、肖汝莲奶奶、李蕙雯老师对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坚定守护而动容,也被孩子们淳朴清澈的眼睛和清脆响彻云霄的歌声感动。
非常感谢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和学院老师们对于本次研学活动的精心策划及组织,带领我们切身感受祖国西南地区音乐文化土壤的肥沃与深厚,对纳西族和傈僳族的传统音乐有了非常立体的认识,同时也对比学习了两个民族的截然不同的音乐特质。
这是一次十分珍贵的研学机会,让我们能深入云南的山野里,感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多样化,特别是感受到纳西族和傈僳族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密林怪石间纯净的土壤里自远古流淌到现今的底蕴。同时,也有了第一次在乡村与多民族老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体验,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的不易。我们走访了多所学校,当我邀请孩子们走上讲台,轻触钢琴键盘的那一刻,他们兴奋雀跃,眼中闪烁着点点星光,那一刻的情景至今仍让我深深动容。
我们向当地守护民族音乐的老师们致敬,向古老的音乐文化致敬。同时,也希冀自己能用自己的所学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流转尽微簿之力。
陈曦 2023级硕士研究生
“这里才是真正的云南。”这是我在本次研学活动中最深的感触。在以往的印象中,云南是个梦幻的地方。它有雪山、有古城、有广阔无垠的土地、有触手可得的低云,而对于音乐人来说,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它灿烂且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
在丽江,金甲劲松老师与和金花老师就通过他们高亢悠扬的歌声给我们带来了切实的文化震撼。纳西古调是一种长调,嘹亮且绵长,同时带有一点“悲意”——都以羽调式为主,题材多为纳西族宗教仪式、婚丧嫁娶。
在塔城乡,这里的小学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完小”。怀抱着学校的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连绵不断的山,可想而知跨越群山来求学本就不是一件易事。令人触动的是从他们身上并没有感受到一点由大山带来的压力,反而全是颤动人心的蓬勃生命力,他们大方、自信,眼里闪烁着光,欢笑声响彻云霄。
在黎明乡,也就是傈僳族的土地。与纳西族不同,傈僳族的音乐都以徵调式为主,且都是欢快的舞曲。当傈僳族的孩子们用清澈的嗓音唱起歌谣,那份质朴的欢愉与自信,足以融化人心。
非常有幸能够跟随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和学院老师们参与这次研学活动,切身感受到了纳西族和傈僳族的民族文化,见识到了真正的云南。群山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彩虹能飞越一切束缚。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专业,为文化传承献出一份力量,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